欢迎来到 快商业-商业中国门户
热点动态
 
智慧合力:深化“一带一路”智库合作
VIEW CONTENTS
快商业 首页 经济 查看内容

智慧合力:深化“一带一路”智库合作

2017-4-19 09:35| 发布者: xiaoka| 查看: 8901| 评论: 0|来自: 互联网
摘要: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将共商下一阶段重要合作举措,进一步推动各方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深化伙伴关系,实现联动发展;在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同时,推动 ...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将共商下一阶段重要合作举措,进一步推动各方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深化伙伴关系,实现联动发展;在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同时,推动国际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如何汇聚知识和智慧,为“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为人文交流疏经通络、为地区发展贡献力量,是摆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面前的重要命题。

嘉宾

程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国际合作局局长

岳云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

张茉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智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职责

中国经济时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国内外各界的热烈响应。学界也积极行动,响应中央提出的建设高端智库的要求,成立了各种各样“一带一路”相关问题的研究机构。那么在您看来,智库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承担哪些使命?即智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职责有哪些?

程国强:一般来说,智库不仅具有专业的研究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力等优势,还是政府与公众、政策沟通与学术研究之间的重要桥梁。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正值国内智库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无论是官方智库、民间智囊,还是刚刚涌现的新型智库,几乎都聚焦“一带一路”,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作为重要使命,也视为自身发展机遇,甚至还出现“一带一路”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等专业智库。实践表明,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智库不仅在“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制定、方案机制设计、政策咨询研究上发挥重要作用,更是在释疑解惑、凝聚共识,促进政策沟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启动阶段,虽然国际社会赞同支持“一带一路”的人是多数,有关方面对“一带一路”的共识不断扩大、合作日益加深,但在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受国际战略博弈、国家利益分歧以及理念认同差异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对“一带一路”心存疑虑的人也不少,尤其是部分人的误读和曲解比较严重,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较大困扰。迫切需要消除有关国家的观望、疑虑心理,尽快推动各方增信释疑、凝聚共识,促进思想认同、行动参与。

针对这一形势和问题,国内相关智库积极与外方开展对话研讨、互访沟通、合作研究、培训交流等,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注重充分发挥智库优势,率先谋划建立“一带一路”智库国际合作平台和网络,深入推进开展务实合作。

一是创办“丝路国际论坛”。201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有关国际智库创办“丝路国际论坛”,每年在境外举办。自2014年起,已分别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西班牙马德里和波兰华沙举办三届论坛。尤其是2016年,配合习近平主席访问波兰成功举办的第三届论坛,习近平主席和波兰总统杜达、总理希德沃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来自包括经合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内的16个国际组织、33个国家的34家智库、100余家企业和10个中波城市的负责人,共460余位代表参加论坛研讨。三年来,论坛促进了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内涵、理念和意义的理解,凝聚和扩大了共识;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相关务实合作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案;促成有关国家、国际组织、金融机构和智库积极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节点和重要伙伴,成为推动丝路沿线国家政策沟通、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共商共建“一带一路”的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也是迄今为止在境外举办的影响力最大的 “一带一路”国际论坛。

二是建立“丝路国际智库网络”。2014年12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首届“丝路国际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有关国际智库共同提出构建丝路国际智库网络的倡议,得到与会各国智库和有关机构的积极响应。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来自2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40家知名智库,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经合组织发展中心等国际机构在2015年“丝路国际论坛”上共同发起成立 “丝路国际智库网络”(SiLKS),旨在发挥智库合作平台优势,凝聚全球智库力量,通过开展合作研究、信息交流、知识分享与能力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2016年6月,“丝路国际智库网络”首届年会在波兰华沙举行,会议通过《丝路国际智库网络指导原则》,并接受5家机构为新成员。截至目前,“丝路国际智库网络”的成员和伙伴包括30个国家和地区的47个智库、国际组织和企业机构。2017年5月,为配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丝路国际智库网络”将在北京举行第二届年会,届时将正式上线“丝路国际智库网络”电子工作平台(eSiLKS),并将批准接受多个机构的加入申请。

三是深入推进智库合作。目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分别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机构以及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智库,启动“一带一路”联合研究课题;推动将“一带一路”“丝路国际智库网络”纳入经合组织发展中心工作议程;深化中俄蒙智库合作研究,共同举办三方智库合作论坛;将智库网络合作分别纳入中国—捷克、中国—匈牙利“一带一路”政府合作规划纲要。这对促进各方参与共商共建“一带一路”的思路创新、决策咨询、磋商沟通与方案设计等,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

岳云霞:“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相应的智库纷纷成立,仅“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就已涵盖100多家国内外智库。在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中,这些智库正在或即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智库的功能体现为如下四方面。

第一,提供思想。智库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前瞻性研究,发挥规划先行的功能。“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式方案,是一场全新实践,需要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总体布局,智库应当也必须发挥“思想”生产的核心功能,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提供政策。智库能够通过理论模拟、假设和检验,为“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具体措施,从而提高建设效率,规避可能风险。智库应当向“一带一路”相关政府项目适度倾斜,为政府的决策制定提供咨询论证;同时,在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实际需要提出建议,影响政府的政策。

第三,提供平台。智库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交流提供二轨外交渠道,能够补充和扩大现有的国际交流。智库交流具有政治敏感度低和灵活度高的特点,能够有利于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逐渐传递“中国声音”,深化与国际社会的多维度沟通,增强中国式方案的国际认可。

第四,提供人才。智库能够成为“一带一路”产学研交汇地带,具备人才汇聚功能,为“一带一路”积蓄和供应人力资源。现有“一带一路”参与机构与企业普遍反映缺乏了解本国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外,尤其缺乏了解对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具体情况的国别人才。智库、政府和企业间应当实现一定的人才流转机制,为“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张茉楠:根本而言,一个国家智库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智商”水平的高低,更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真正体现,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和未来发展。“思想乃国之利器”,智库作为一个国家思想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提供的是思想产品,智库要通过思想引领决策。尤其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既是一项长期实施的系统工程,又是全球最重要的思想类公共产品,对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国际战略关系、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发挥着战略统筹作用。“一带一路”的重大国际倡议和战略的实施,取决于各国参与的内在战略利益和积极性。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利益诉求各异、国家间关系错综复杂,应特别注重智库合作与交流,与沿线国家智库共同谋划分类推进的方案,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做实、做细政府之间的合作,尽快制定研究双边或多边可接纳、互动互补、操作性强的“一带一路”建设规划。此外,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当前,诸边、多边、区域和全球各个层面的国际协定与规则需要完善与重构。因此,需要智库加强思想类产品的供给,并着力在培育“一带一路”制度和规则性公共产品的研究方案上下功夫。

必须要强调的是,有时在国家利益的冲突或摩擦中,智库的独立性和相对“超脱”的立场决定了在国际交流中会提供新思维和新解决方案,有助于重新考虑国家利益,并能够提出国与国之间的战略对接。智库的使命界线不仅仅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限,更多也应该在向全球社会提供全球治理、全球性公共产品,惠及人类长远发展,生产出丰富的智库成果。

此外,智库对“一带一路”的研究必须要有前瞻性,要“未雨绸缪”,把风险与挑战估计得足一些。“一带一路”是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年两年或十年八年能立见成效的,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时空范围广、跨度大、周期长,甚至将伴随我国新一轮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要对其长期性、艰巨性有清醒认识。因此研究必须有持续性、积累性和预见性,增强对风险性的情景评估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预案。

智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未来的研究方向

中国经济时报:国内外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对“一带一路”“是什么”进行了大量的解读和阐释。下一阶段,智库研究应该转入“怎么办”的阶段。您怎样看智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下一阶段智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程国强: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意味着“一带一路”建设将进入新的阶段。那么,智库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要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加强学术研究、理论支撑和话语体系建设。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丝路国际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智力先行,强化智库的支撑引领作用”,并要求“加强对‘一带一路’建设方案和路径的研究,在规划对接、政策协调、机制设计上做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在理念传播、政策解读、民意通达上做好桥梁和纽带”。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两个讲话,为智库今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因此,我认为,下一阶段智库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进一步加强智库国际合作平台和网络建设。要提高“丝路国际论坛”“丝路国际智库网络”以及相关智库国际合作平台的质量和水平,着力打造对话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建立常态化智库对话、人员交流与合作研究机制,使其在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理念传播、政策解读、民意通达上发挥更大、更实、更有效的作用。

第二,抓紧构建“一带一路”建设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持续促进各方增信释疑、扩大共识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既是当前促进凝聚国际共识、营造良好氛围的迫切要求,也是今后有力、有效、有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支撑。要统筹国内智库研究资源,在系统梳理总结“一带一路”建设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建立形成以包容共享为根基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及以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国际发展合作三位一体,开放性、复合型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

第三,扎实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决策咨询研究。要从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的重构与延伸以及区域合作的视角,研究“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方向、重点、阶段目标与实现路径;从周边外交、全球治理等层面,研究“一带一路”框架下建立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战略对策;从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等举措,研究“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方式、方法与策略。切实为各方在规划对接、政策协调、机制设计上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建议。

岳云霞:一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别与地区研究。现有研究对沿线国家覆盖不足,且主要集中于宏观研究,对合作对象的中观和微观研究不足,对其政治、经济、法律和营商环境的深入研究严重缺乏,无法适应“一带一路”倡议具体落实的实际需要。为此,需要加强对沿线国家的实地调研,加强资金和人力投入,建设相关大数据库,为企业参与建设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

二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实现。中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也是这一倡议从概念到落实的实施国,智库应当提供必要的支撑:完善“一带一路”的理论框架;提供包括数据库、权威报告和领先指标等具体知识型产品,引导国内外学术、政策和舆论方向。

三是“一带一路”的策略研究。进入“怎么办”阶段,“一带一路”的重点是推出具有可行性的实施措施,智库应当加强对国情和企业情况的综合了解与把握,在了解国内与对象国的双向诉求基础上,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提供备选方案,为政府出台相关保障措施提供建议。

四是“一带一路”的避险机制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存在明显多样性,个别国家和地区存在一定的风险,对此,应当实施有针对性的避险研究,通过区别化的措施,综合应用多种合作模式,降低或消除潜在风险。

智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怎样加强交流与合作

中国经济时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智库彼此之间应该怎样加强交流与合作?

岳云霞: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智库也应“抱团出海”,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有利于资源整合,发挥智库功能最大化。

第一,进行专业化分工。当前,国内“一带一路”智库还是以各自作战为主,在研究主题和学科建设上存在一定的重复和浪费。考虑到相关智库各有所长,人员构成、学科基础和研究积淀各不相同,各智库应有一定的研究侧重,进行适当的国别、领域和专业分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势互补,以此规避面面俱到造成的重复劳动和研究上的浅尝辄止。

第二,实现信息、数据与成果一定范围内的共享,推动学科共建。当前,各“一带一路”智库间机制化的交流不足,应当充分利用智库合作联盟的交流平台,推动智库间合作与互补,通过共享式的发展,带动整体研究水平的提升。

第三,推动与国外智库合作,进行联合研究。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化不同,中国现有智库人才无法实现对相关国别和区域的系统性研究。为此,一方面,要在具体实施项目过程中发现、培养和定制人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外智库的语言优势和本土化优势进行联合研究,让国外智库人才在其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实现合作双赢。

第四,加强人员交流。现有“一带一路”智库间应当具有一定的人员流动渠道,通过互派访问学者和人才交换等渠道,促进智库整体水平的提升。

张茉楠:智库是国家软实力和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决策、企业发展、社会舆论与公共知识传播具有深刻影响。当前世界各国智库都在关注“一带一路”,从各自的角度也有不同的认知和评判,加强智库之间的沟通和思想交流,有助于实现政策相通、民心相通。应积极构建“一带一路”智库智力支持体系,这有利于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与合作的第二轨道,即所谓的“智库外交”,这往往能够形成“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们认为,智库合作必须先从创新智库合作模式入手,研究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库合作机制,系统进行“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决策咨询、可行性论证、风险评估等研究支持。比如,我们早在2015年就与“一带一路”国家智库展开交流与合作,并对沿线多国进行了深入调研,了解到,土耳其提出“2023高铁战略”,主要核心是以安卡拉为中心联系14个省的高铁网络,形成贯通东西的交通走廊,并形成包括远东、中亚、东南亚、中东、北非五条战略走向的国际铁路走廊建设。因此,我们提出了“中国加快对接‘土耳其2023高铁战略’,并抓紧推出互动互补的战略实施方案的相关建议”,得到了土方的积极回应。

目前,“一带一路”覆盖了65个国家,也得到了多个国际组织和联合国的大力支持。双多边和地区层面正在积极探讨如何通过具体项目加以推进,需要大量的政策性研究,应该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库学术交流机制,支持智库之间开展联合研究、合作举办学术论坛,充分利用智库资源,使智库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广泛传播。同时智库作为连接政府的“第二轨道”,要推动智库层面与国际公共政策接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促进智库外交,进一步增强国际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智囊和桥梁作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策划更多
商业评论更多
广告栏
Copyright   ©2015-2024  快商业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DEAN     ( 粤ICP备190681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