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数势科技创始人兼 CEO 黎科峰博士出席由知名科技媒体InfoQ 策划的 DeepSeek 系列直播系列节目。在直播中,极客邦科技创始人 &CEO 霍太稳对话黎科峰博士,深入探讨了回归技术本身,DeepSeek 到底做对了什么,数势科技在企业经营分析层面如何与 DeepSeek 结合,对于大数据领域有哪些革新,以及在这背后,商业化层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事情。黎科峰博士认为 DeepSeek 之所以能跑赢大模型“六小龙”和技术大厂达到“国运级”的一个技术热度,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成本的降低;第二,提出了思维链;第三,开源的技术路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它企业不掌握这些策略和技术,而是因为“尾大不掉”,在大厂中提出创新想法遇到的阻力会更大,导致丧失一些机会。对于 DeepSeek 来说,由于体量小、架构更扁平、决策更灵活,因此没有负担。DeepSeek 爆火之后,AI Agent 市场将迎来大规模爆发,未来 DeepSeek 相当于安卓系统,而 Agent 是上面的系统应用,将面向不同的业务场景百花齐放。聚焦在数据场景价值,数势科技认为 AI Agent 将工具型应用向决策型应用跨越。 以下为部分直播内容精选, InfoQ:作为一个公司的创始人和 CEO,数势科技有没有和 DeepSeek 做一些相关的事情?有没有带来一些真正的商业回报? 黎科峰: 现在在大家的圈子里面,似乎不提全面接入 DeepSeek,连朋友圈都没法发。对数势来说,我们在创业初期就定位在“Data+AI”领域,因此也是行业内第一家全面接入并上线应用到客户层面的企业。春节期间,我们的很多小伙伴都没有休息,第一时间推出了商业化版本的 DeepSeek 解决方案,并在节后迅速将其应用到客户的生产环境中,整个过程非常迅速。当然,这也离不开客户的积极配合。 我们原本就支持各种类型的国内外大模型基座,但随着 R1 的推出,其在各方面的效果和部署成本上都表现出色。客户在考虑成本因素的同时,也看到了 R1 的 CoT 推理能力对企业端分析能力的显著提升,这让我们的产品如虎添翼,客户也切实感受到了产品的升级。 InfoQ:有没有哪个用户的真实反馈让你觉得,哇!DeepSeek 对于数势科技的产品来说,就像天上掉下来的大富贵,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黎科峰: 我觉得这种感受其实有不少客户都有。说实话,对于数势科技来说,我们在数据分析、智能分析、AI Agent 领域并不是唯一一家。其实很多拥有基础大模型的大型机构也在做类似的事情。不过,他们的做法通常是基于基座大模型进行 Fine-Tuning,然后做上下一体化的适配,而我们则是直接拥抱最先进的技术大模型。 第一点是速度的优势。我们过往的响应速度非常快,客户使用起来也很便捷。第二点是成本的优势,客户部署 DeepSeek 时,不需要额外的成本。因此,客户对我们快速拥抱新技术的判断力反馈非常好,认为我们第一时间抓住了大家都在积极投入的基座大模型,匹配速度很快,而不是先适配其他基础大模型再迁移到 DeepSeek。 客户还特别提到,他们对比了我们老版和新版的产品体验,发现整体提升非常显著,简直是一个“Aha moment”。他们惊讶地发现,不仅在 DeepSeek APP 上可以体验到这些强大的功能,在他们企业内部与业务和数据相关的场景中,也能获得完全一致的体验。这同样给他们带来了惊喜。 InfoQ:从 DeepSeek 技术本身来看,它为什么会达到“国运级”的一个技术热度?为什么脱颖而出的不是备受瞩目的大模型“六小龙”而是 DeepSeek? 黎科峰: DeepSeek不仅仅是技术人的追捧,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普通人”的广泛讨论,已经破圈了。回归到技术本身,DeepSeek 到底做对了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第一是成本的降低。 它通过 Mixture of Experts(MoE)、Multi-Head Latent Attention(MLA),以及底层的 Reinforcement Learning(RL)方式,不再使用 Supervised Fine-Tuning(SFT),甚至绕过了一些 CUDA,采用 PTX 汇编来提升能力。从算法层面到工程层面,DeepSeek 都极大地降低了训练和推理的成本,可以说是降低 1/10 甚至更多。 第二点是提出了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CoT)。过去我们使用大模型时,只是给它一个问题,它给出一个答案,但这个答案是否可信呢?就像我们聊天一样,你得把你的想法告诉我,你的答案才可信。DeepSeek 把这种思维链透明化了,拉近了与人的信任感。人们更容易接受这样的答案,即使有问题,也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下次输入时,可以调整步骤,让答案更准确。思维链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它非常拟人化。 第三点是 DeepSeek 是开源的。我自己以前也做过很多开源项目,也贡献过一些开源内容。在开源圈子里,一般认为开源的性能能达到闭源的 80%,闭源就没前途了。但 DeepSeek 开源后,在很多项目中表现得比全世界最好的闭源产品还要出色。这实现了 AI 平权,让每个人都能低成本地构建优秀的 AI 大模型,而不再依赖于 10 万张显卡以上的算力,也不再局限于某些国家。DeepSeek 为全世界带来了平等、低成本的 AI 构建方式,其意义非常重大。 InfoQ:为什么大模型“六小龙”或者百度、阿里、腾讯这些大厂没尝试过这一思路?这看起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复杂的事情。 黎科峰: 我自己也是从大厂出来创业的,所以对这个问题感触很深。我觉得在每一波技术浪潮来临时,往往是一些年轻且富有创新精神的公司能够率先突破,这可能是因为惯性思维起到了关键作用。无论团队有多大,如果思维被过去的惯性束缚,就会觉得“就应该这样做”,比如只能沿着 OpenAI 的路径去相信 Scaling law。这种思维模式很难转变,大家可能都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其实 DeepSeek 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它的团队有多聪明,或者资源有多丰富,而是因为它找到了另一条路径。这种突破恰恰是年轻创新团队才有的勇气,而且 团队要足够小,因为“尾大不掉”,小团队试错负担小,所以更容易去尝试。DeepSeek 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清晰的规划,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方向。就像刚才提到的思维链,DeepSeek 最初也没有想到它会如此出色,但他们在训练过程中加入了一个目标——“think”。原本只有“answer”,现在加上“think”,让模型去思考,而不管它具体想什么。没想到在大量训练后,尤其是在 R1 版本之后,思维链的 block 产生了许多化学反应。 这条路径其实别人也能想到,但 在大厂里提出这样创新的想法,阻力会非常大,因为总会有人质疑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而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决策更灵活。他们没有负担,组织架构也更扁平化,团队可以自主申请资源去尝试。DeepSeek 一定经历过很多失败,而成功只是很多失败中的一个。但在大厂里,大家往往过于注重安全性、合理性,反而会丧失一些机会。 InfoQ:开源和商业化似乎存在一定的矛盾。一方面,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去做研究,取得了成果,但开源意味着要让很多人免费使用,这可能无意中培养了所谓的竞争对手。所以开源未来是否会成为商业化的主流趋势?或者在商业化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平衡开源和商业化的关系? 黎科峰: 我其实觉得,很多人提到 DeepSeek 时,会因为它母公司做量化而认为其有现金流支撑,它的技术也能反哺主业。所以,DeepSeek 是一个独特现象。很难想象一家创业公司一开始就做开源,还不去融资。因此,DeepSeek 的成功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它的可复制性门槛很高,不是一个普遍现象。比如在前几年,如果创业者对投资人说要做一个开源项目,投资人可能马上会问:你怎么商业化?怎么闭环?一旦陷入这种短期的商业化思维,就很难做出优秀的产品。 在中国市场,其实也有一些优秀的开源项目,比如百度内部孵化并开源的数据库 Doris 接受度很高。但这些项目其实都没有很好地回答商业化的问题。虽然在圈子里大家觉得中国很多开源项目都不错,但真正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比如达到 1 亿用户以上的,还屈指可数。 DeepSeek 的出现让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在中国,我们过去更多是跟随式地谈商业化,而现在,我们也需要有理想的人真正去实现技术创新和底层技术突破。这可能会让投资逻辑发生一些变化。现在,很多基金也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包括 DeepSeek 传出可能引入外部资本的消息,虽然尚未确认。当你真正有能力做出举世瞩目的行业领先创新时,我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实不需要考虑商业化,因为这对人类、对中国来说太重要了。我相信有很多投资人是有情怀的,会支持这样的项目。在短期内,如果一个团队急于给出一个商业闭环的答案,我认为它可能会失去一些初衷。我反而鼓励真正有耐心的资本,比如国家资本或长期资本,去孵化和培育这些项目,不考虑短期商业化,而是专注于实现技术的巨大突破。 InfoQ:现在如果想基于开源去做创业,有没有一些关键的方法或策略,能让他们快速形成有影响力的产品,或者打造出更好的品牌,甚至获得投资人的认可? 黎科峰: 我觉得真正能做伟大事情的可能只有两类人。第一类是像马斯克这样,自己有一桶金,或者像梁文锋这样,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去投入。他们不需要看投资人脸色,也不需要做太多妥协。第二类则是那些有幸遇到专注于这类企业的投资机构的人。我认为未来投资界也会在这方面有所区分,DeepSeek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让我们反思,我们过去对创业公司的要求是否合理。 对于消费赛道的公司,确实需要关注快速的利润指标,因为利润和营收的 ROI 是它们的核心竞争力。但技术创新公司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我认为,投资和资本市场在评估一家公司时,不能只看财务指标,而应该关注它能改变多少、它的领先性以及它未来可能对行业产生的影响力。 这些才是关键指标。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首先要清晰定位自己在做什么。你是要做快速商业化的、以效率取胜的创业,还是追求商业化落地、规模化发展,亦或是专注于原创性、基础性的技术投资?在中国,过去这个赛道一直很复杂,大家总是把其他赛道的要求搬到这个赛道上。这导致很多企业很难发展,比如一堆科学家的企业,却要求他们天天赚钱,这其实是很难的。我认为,未来这个赛道会越来越宽广,会有更多理解这类创业的资本和创业者加入。他们会明确在这个赛道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相信在中国也会像美国一样,出现像华尔街那样对一家企业持续投资十年、二十年,最终做出改变世界的事情。 |
科龙静省电Max震撼开售!世俱杯官方指定,
科龙空调怎么样?静省电Max新品发布会,达